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165章 一碗水端平,不吹不黑  (第5/8页)
极恶”的光环,因此有滤镜加成,这不奇怪。    但是问题都要两面看,真实世界是复杂的,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袁时中,他们都有嗜杀的一面,也有慎杀的一面。    只是古人这种慎杀,往往只是针对乡里乡亲,离故乡越远,这种顾忌就越少,也就越发不惮以残暴的手腕随意践踏人命。    明末的文盲,很少有家国情怀,只有父老乡亲。    哪怕是李自成,在米脂县城,除了杀仇人之外,就很少杀父老乡亲。    但出了米脂县,当他缺粮的时候,就可以开始屠掠。    出了延安府,就能屠两成。    出了陕西省,甚至能屠一半。    张献忠到了四川,那就更是可以不需要设置底线了。    每一个流贼酋守,在不同地区的残暴程度下限,是非常灵活的。    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地点的残暴程度,就给这个人简单定性。    袁时中李际遇在河南确实屠得比李自成少得多,劫掠也少得多,这是铁的事实。    但动机如何,后人就不知道了,可能他们本身就是河南人,这一点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吧。    具体到袁时中,他就信誓旦旦保证说,他在濮阳老家起兵时,就只杀官府仇人,不祸害乡亲。但那年大灾不断,杀了官府后不缴税了还是不够吃,那就得抢。    要吃饭的嘛,    天大地大什么伦理道德法律底限都没有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